关注策略生成,培育高阶思维 ——探索“教学评一致性”的数学课堂
更新时间:2024-06-20 16:55 信息来源:秦淮区教育局 浏览次数:加载中......次
2024年5月30日上午,南京怡馨花园小学数学组开展探索“教学评一体化”的数学课堂教研活动。此次活动邀请南京市数学学科带头人俞泰鸿老师担任研训导师,怡小全体数学老师参与本次研训。
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的特色内容之一,在解决实际问题时,学生能主动且灵活地选择合适策略的前提,一定是对特定策略的本质有清晰的认识,对相关策略的模型有充分的体验。因此,在教学转化的策略时,要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本质,明白什么是转化、为什么要转化,以及怎样实施转化。五年级两位数学老师对《解决问题的策略——转化》进行同课异构现场教学。
一、聆听故事,感受策略
吴贵诚老师从“曹冲称象”引入,设计了两个“为什么”的问题:①为什么要把大象换成石头?②为什么称出石头的质量就能知道大象的质量?第一个“为什么”,指向为什么用策略,旨在帮助学生感受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;第二个“为什么”则指向转化策略的本质,旨在帮助学生感受变化中的不变。
二、动手操作,体验策略
空间观念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。为了凸显这一目标,罗园老师没有将转化的具体方法止步于想象,也没有借助课件直接呈现,而是让学生成为操作者与创造者,通过动手剪一剪、拼一拼、平移或旋转,亲身经历转化的具体过程,获得多种转化方法的深刻体验。
三、方法对比,聚焦策略
虽然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了转化策略,但大部分学生对转化的认识还停留在方法层面,对策略的整体意义的理解还是含糊不清的。这里吴贵诚老师和罗园老师都以题组的方式设计变式练习,通过对比实施同一策略的不同方法,丰富学生的认识,助推他们对转化的认识从方法层面进入策略层面。
四、提取经验,体会本质
策略的内化,离不开及时的回顾和反思。回顾以往学习中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历,能有效帮助学生总结经验,提升对策略的认识。两位老师在回顾过程中,将两个“为什么”贯穿始终,帮助学生感受隐藏在现象背后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,感悟转化过程中变与不变,形成策略意识。
五、灵活运用,完善模型
两位老师在评价任务的设计中,题组由浅入深,层层递进,推进思维的深度。让学生从实际操作抽象到脑中动图,将转化策略内化,完善转化策略的模型,从而以不变应万变,举一反三。
六、研后反思,完善一体化
俞老师对两节课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总结,他指出:数学知识的学习是由简单到复杂的,而学习过程是由复杂到简单,从而形成一个闭环。这一点在两节课上都有较好的体现。
俞老师还提出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构想,将具体的实物或操作过程,转化为脑中的动态构想,这样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培养和数学模型的建立。例如在教授旋转、折叠时,动手操作之后,让学生闭眼在脑中复原整个动态过程,初步感知如何在脑中进行数学实验,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。心中有着这样的目标,我们也将朝着它不断前进,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砥砺前行。

